劉鈺
北京建筑大學 建筑學碩士
一直關注建筑與場所、建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實踐涉及建筑設計、產品設計、互聯網和展覽領域。
商業空間最直接的反映出城市的活力與人的訴求,也最能反映出當下消費心態和社會形態,在如此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試圖探討這種當下訴求與空間敘事策略。
01【溯源問道】——尋找空間的癥結
項目位于杭州市上城區新風商場內,室內面積約2900平米,卡丁車場館是原有主題樂園的二期功能的延伸,既有獨立入口又與原有功能相連接。
整個場地內由現有通道將功能服務區域和卡丁車賽道區域劃分成兩部分,但功能區域層高較低,通道較寬。賽道部分由于需要充分利用場地和層高問題,產生了一座室內的橋。這兩個交通空間將是整個場地的靈魂所在。
02【介入并置】——由功能引發的敘事
服務區域與賽道區域承載了緩慢與快速、冷靜與激烈的矛盾狀態。我們在服務區域植入了一個時間隧道,它既是一種空間分割,也是一種功能融合,更是一種線索的引導。隧道將8米寬的區域均分為二,兩部分空間交錯流動。時間隧道連接了各個功能房間,將原有的功能入口尺度增大,并與房間的入口成為整體,化解了功能房間層高低以及上部設備用房的問題。
我們將設備用房的立面與功能空間的頂面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流動的入口效果。為了充分利用場地,賽車出發區設置在了場地的中間,因此由功能引發的橋空間就出現了,它的出現讓整個體驗充滿了趣味性,也同時注入了空間精神。橋空間由入口、橋體、發車區三部分組成,以一個完整的巨大形體介入空間之中,既滿足功能需要,又具有視覺引導性與體驗感。整體從隧道服務區到賽道區域的體驗感是冷靜的、緩慢的、波動的、興奮地、激動地漫游在整個場地中。
03【構件句法】——整體性的碎片化
時間隧道通過一個完整的拱形和功能門口的寬度進行雙曲線的切割,呈現出了自由且大小不一的狀態,切割完的洞口有的成為了功能房間的入口,有的成為了頂部空間的畫布,整個形體蜿蜒流暢呈現在空間之中。我們在隧道側立面設計了軟膜天花,光線的引導讓形體更加的凸顯與舒展。
橋空間的三部分組成,入口樓梯處用燈帶形成了一個儀式感的入口,平臺處的寬度給顧客一個停留拍照的空間,同時又是唯一一個高處觀看比賽的場所,由于整個高度限制,在滿足賽車極限通行的基礎上,把更多空間留給了二層平臺,橋體的欄板隨著樓梯延伸到出發區域,也成為了賽道擋板的一部分。出發區的頂部造型通過拱形高度的變化延伸到橋體的上部,成為整個橋空間的頂部造型,根據高度的要求在不斷地變化。
04“【色彩如畫】”
我們更期待在不同色彩空間下的反差感與錯覺感,相互抽離出來的感知系統更能刺激神經去思考所處環境的狀態。在色彩上服務空間與橋空間的色彩以白色為主,紅色點綴。在賽道空間中,柱子成為了空間引導標識系統的一部分,面向賽道的一側我們設置了紅色的線性燈光,作為燈光點綴和引導。頂部我們設計了與賽道同路徑的藍綠色面光源,成為主要的視覺燈光引導,也成為了整個空間色彩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這種藍綠色面光源與白色光源之間的對比與融合,更能將兩種空間的環境色彩引入其余空間之中。
▲概念分析
▲燈光分析
▲形體分析
北京建筑大學 建筑學碩士
一直關注建筑與場所、建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實踐涉及建筑設計、產品設計、互聯網和展覽領域。
介隱建筑是一家創新而務實的設計事務所,由劉鈺、沈圣喆于2015年創立,主要工作方向有兩個關鍵詞:重塑和再造。
重塑傳統空間活力:基于尊重,源于創新。我們探索建筑在城市維度下的社會意義和空間精神,致力于舊城、傳統村鎮、歷史街區、工業遺產區在新產業功能要求下的適應性改造設計。通過歷史文化與科技生活融合的保護與革新,彌補并重塑沒落傳統空間片段的活力。以規劃、建筑、景觀、室內、現代藝術品等多角度,以前期策劃,規劃設計,施工輔助,使用評估等全過程,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凸顯其地域特性。
再造新型空間載體:我們嘗試新的空間和行為組織形式,從材料、構造、工藝、視覺傳達等方面,尋找并再造新的廣義空間載體方案,,結合建筑與新科技、多媒體,形成可推而廣之的實施方案。